史铁生的故事(为什么说“史铁生,它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富矿”)
2022-09-27 04:06 阅读: 评论:史铁生活了下来,她却死了
2013年6月22日,高考成绩公布。四川崇州一个叫杨媛的考生,在知道成绩后自杀,没抢救过来,死了。
看到《中国青年报》这一篇报道,又看了本文在喷嚏网下面的一些评论,我确信:这报道挺不错,那些评论的人中,不少人很差劲。
报道中提到,杨媛性格开朗,颇有些“爷们儿”气概,并且在家很孝顺,很有责任心,知道父母和弟弟工作十分辛苦。报道中很少提到她的学习,但是我估计,她学习很努力,非常努力,简直是拼命的努力。
让我注意到的是,她有一位一块儿长大的伙伴,没有考上高中,而是中专毕业,到县城一家医院当了护士。
先援引部分原文如下:
这个比她大3岁的姐姐,经常会在她不开心的时候,安慰和劝导她。她在医院工作不顺心,杨媛还跟她说:“刚踏入社会难免不适应,慢慢就会好了。”
她有时跟杨媛聊起医院的事情,杨媛还会感叹:“这人死得太不值得了。”
对于生和死,20岁的杨媛曾经有过思考。她在一篇题为《生命如月》的作文里写道:“生命本是一张没有颜色的白纸,自从红给予它热情,黄教它以崇尚,绿给予它生机,我便热爱我的生命。”
写到这里,杨媛想到了史铁生的故事。“史铁生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,这对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是多大的打击啊!这时候,他想到了死。”
然而,史铁生并没有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,而是成为杨媛笔下的“精神强者”。在作文里,杨媛对史铁生的话信手拈来:“他认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所以,他在地坛面前重新审视了自己,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,他不会再想到死了。”
杨媛自己,并不是没知识没文化,并不是书呆子,她也认为史铁生活下来,比选择自杀要坚强。
但是,她还是自杀了。
为什么呢?
我的分析很简单,史铁生面对的,是“外部”的困难,而杨媛面对的,却是“自我”本身的巨大问题。
史铁生突然截瘫了,绝望不是一种情绪,却更像是一种自己会生长繁殖的病毒,侵入了人的思想。但是,史铁生始终有一个出路:这不是我的错,只是这个结果必须由我来承担罢了。
一下子,可以豁然开朗,因为:这不是我的错。
那接下来就好办了,因为不是我的错,我就不需要有压力,并且如果我居然战胜了绝望,我不就成为一个强者了么?
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,关于生命的希望哪。
然而,杨媛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希望。
有人可能会认为,史铁生面对截瘫的惨剧都活下来了,很坚强,杨媛面对区区一个高考落榜,至于轻生么?
此言差矣。
史铁生可以把“自己”解放出来:那不是我的错。但是,杨媛却不能。
同样都是两个胳膊一个头,别人能考上重点,你考个二本都做不到,你能让自己相信“这不是我的错”么?
当然其实,这真的不是杨媛的错。但是,这个后果,必须由她来承担。
这个后果,实在太残酷,她承担不起。
不要说什么“亲人和朋友会帮助和支持你,千万不要灰心,活下去就有希望”这样的鬼话。
为什么我认为这是鬼话呢?
因为亲人和朋友根本不可能帮到她。
她心中牵挂的是父母,是家庭,是自己的未来。她无法接受一个高考失利的自己。
父母怎么劝她?是不是得说:孩子,爸妈只希望你好好过日子就行,不用挣那么多钱?
但是,问题在于,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她父母过的很辛苦,并且,已经辛苦了半辈子了。
杨媛自己心中的责任感,不允许自己只挣钱养活自己,而让父母继续这么辛苦奔波。
除了考学,她并没有别的出路。
然而复读一年之后,她还是落榜了。
这不是一个“沉重的打击”,这是生命的希望,从此破灭了。
她显然活不下去了,七大姑八大姨的异样眼光可以不管,但是父母的辛苦,却要时时看在眼里。
她迫切希望改变父母的现状,但是经过这么拼命的努力,她依旧落榜了,失败了。
哪还有活路呢?
我觉得这篇报道不错,是因为作者很有分寸,绝不煽情,甚至故意冷漠,不让自己的同情心泛滥。
可能是契诃夫说的吧,真正好的作者,在描写苦难时,不能用同情心,而是要刻意保持一种冷漠,以这种冷漠为背景,描写出的苦难,才会更加直指人心。
我想,作者大概也知道,同情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,作为记者,只有更冷静地反映事实,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。
通读此文之后,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惋惜。你可以因此指责我的冷血。但是我还是要说,生活真的是十分残酷的,死亡是一种逃避,但是,你凭什么要求她必须去面对!?
你不觉得让她去面对,对她而言,更残忍么?
死亡,比活着更亲切,更安详。
如今社会,脑残者众,一个年轻而懂事的灵魂就这样逝去,当然是十分可惜的。但是,我和那篇报道的作者,绝不会矫情地传播叹息,而是第一时间发问:到底发生了什么?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?主要的问题在哪里?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
特别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,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,谨慎使用,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