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暖花会开(为理想而奋斗的人闪闪发光唯美文段)
2022-04-08 12:15 阅读: 评论: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,孔孟思想十分重视人生立志的信仰:匹夫有立志,志不可夺,为理想而奋斗。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和奋斗目标,不能失去奔头愿望和激情动力。这既是一个人生不可剥夺的权利,又是人生呈现意义光彩的价值体验。
立志,是为人生确立奋斗理想和价值目标。“人若无志,则与禽兽同类。”(《孟子》)这一价值意旨,便是在揭示这样一个人生哲理:人要自觉地践行人道之志向,成为大写之人。
立志成为圣贤或君子,成为英雄和豪杰,就在于以之为人生的人格表率和价值导向。立志,先要知止而有定,坚定于人为什么而活;立志,又要定标而有准,坚定做什么样的人;立志,还要铸牢信念,坚定成就什么价值观。
这一人生信仰的价值意旨在于:即使我们每个人虽为平凡人、老百姓,也可藉由立志以使自己成为人生有追求、有理想和有目标之人,自觉过上有意义贯注和体验的人生。
能不能实现自我人生目标和理想,关键在于能否立志以成功。“居仁由义”,便是大人之道。藉由立志,我们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有意义和价值,使自己的一生拥有梦想和目标,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。
立志,首先在于知止,知人为什么而活着。
立志,对人生的导向作用,可由孔子的人生修为作为实证。在《论语》中记载,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(《为政》)“志于学”,就旨在知止而“知天命”。
立志,要在明确志向。志向,既是目标,又是理想。孔子的一生,实是立志、蹈志以及实现志向、目标的历程。“志于学”,是立志于求索人生意义的学问之道。只有学以明善,知止不惑,精义入神,方可最后达致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人生境界。
实现目标和理想,要有遵循和依据,亦即是要有所追求。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(《述而》)“志于道”,是立志而有的价值追求和愿望。“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是立志而有的人生修为和作为。
古代贤者伯夷、叔齐之所以“不降其志”(《微子》),就在于“不辱其身”,洁身自好;先贤柳下惠、少连之所以“降志辱身”,就在于“言中伦,行中虑”,合规合理;隐士虞仲、夷逸之所以“隐居放言”,就在于“身中清,废中权”,清廉自守。
对于孔子而言,立志于学,达致“无可无不可”的时宜,就在于成就“圣之时”的人生境界。君子有立志,就在“怀德”(《里仁》)和“怀刑”,就能“喻于义”而“义以为上”(《阳货》)。“无可无不可”,就是时措其宜的时中境界。
人生一旦立志,为仁而弘道,就会主于身之所为,而心中有所敬畏。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(《季氏》)立志弘道,必戒慎所为。君子有三戒:“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戒慎之心,乃缘于有弘道之志趣。
立志,则敬持而主一。君子有“九思”:“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思求人事之根本,不忘宗旨。在《孟子》看来,立志就要“尚志”(《尽心上》),居仁由义。
立志的人生修为,乃是人性觉醒而自觉成为人的做为。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”(《离娄下》)。人生所存者,就在于“察于人伦”,而能“由仁义行”。“由仁义行”的人伦,便是知止有定的人生价值目标。
人生若能立志于求索人生价值之学问,就能“尊德性而道问学”(《中庸》),知止而止于至善。在“尊德性”中“道中庸”和“敦厚以崇礼”,使行为无非理义之循。在“道问学”中“极高明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,使行为无非精明之择。
人生的立志,就在达致行为之宜,“动必缘义,行必诚义”(《吕氏春秋·高义》)。能立志,先要知止,惟理义是行。知止有定而后能安,乐行其道义。人生乐行安行,不过是志之所趋而已。
立志,其次在于定标,确立人生价值目标。
立志,又在确立目标,描绘蓝图,设计未来,重塑人格。古人思想中的立志,偏重于人格理想和政治建树目标的确立。人一旦立志,就如航行有了方向,人生有了价值目标。
在《论语》的记载中,孔子弟子子路的人生志向是:“愿车马、衣轻裘,与朋友共。敝之而无憾。”(《公冶长》)子路之志,是勇于行义而不拘于利,故能无憾。
孔子弟子颜渊的人生价值目标是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颜子之志,为有善而不自伐,有功劳而不自矜。这既是功为之真的自然,又是功为不已的德真。
孔子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人人各得其所,而己所不与,天下大同。达致这一价值目标,乃是王道的人生境界追求。
在确立政治志向上,子路之志是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(《先进》)“有勇”,则足以自卫;“知方”,则向义无妄。
冉有之志,是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“足民”,则使民富裕自足,免于饥寒之患。只求足民而已,不敢说以礼乐能善治,乃自谦之词。
公西华之志,是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愿学而求能之,为小相而尽本分。虽没有好高骛远的宏图大志,但却有踏实扎实的作为。
曾皙之志,是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人人各得其所之境,正合孔子之愿的价值追求。家家自食其力,自给自足,自得其乐,其乐融融。
孔子之所以注重立志、笃志之教育,实是在让人确立一种奋斗目标,使弟子们的人生有所主宰而自觉以为。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(《子张》)立志以仁为己任,不能不“笃志”。人生有志,就会有奔头和动力,而不偏离正道。
君子之所以能“贫穷而志广”(《荀子·修身》),就在于好学而修身,乐行其道。“志广”者,目标远大,心胸宽广,故可以“隆仁”。这正是做大事、立大业的根本修为。
立志,还要坚定信念,笃定人生奋斗理想。
立志,还在于坚定信念。有了信念,立志以成遂之,就是信念的坚定、笃行。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志坚而不可夺,既是意志的坚强,又是志向的坚定。
志向不可夺,则见证意志的力量。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(《论语·季氏》),无疑为“志于道”的坚定;“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”,更足见其“慎独”(《中庸》)之坚守。身以载道,道不离身。
志向的坚定,在《孟子》中是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(《滕文公下》)经受各种考验和挑战,能够矢志不渝、坚贞不拔,足见意志的坚定。
在志向的坚定不移上,是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”(《尽心上》)的价值坚守和追求。“穷则独善其身”,是“穷不失义”的坚贞;“达则兼善天下”,是“达不离道”的忠贞。
知命者,立志尽性以至于命,故能不怨天。“怨天者无志”(《荀子·荣辱》),就在于不知命而无志。在人生修为层次上,士者“好法而行”(《荀子·修身》),有立志;君子“笃志而体”,有志坚;圣人“齐明而不竭”,有志诚。
立志,不仅体现目标的导向,心之所之,而且意味着责任的担当,成人由己。人为目标和理想而奋斗,坚定果敢,就会使自己的人生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,拥有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力量。
匹夫有立志,志不可夺,人为理想而奋斗,作为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生立志的信仰,传承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启示。它告诉我们:
在立志上,我们人与人具有平等的权利,公平的资格,皆可以藉由立志而过有意义的人生,让自己在有梦想、有奔头的生命中展现自己的朝气和活力。
在志向上,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,抉择的自由,皆可以确定志向而过有精彩的人生,让自己在自我设计、绘就的拼搏进取中体验生命的激情和快乐。
中华文明五千年,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,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,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。这一文化内涵,既本自“学·思·观”的探求真理而来,又呈现着“学·思·观”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。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“文化自信”的时代洪流之中,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,清醒的应对,果敢的斗争,无愧的付出。坚信“文化自信”,践行“文化自信”,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。
特别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,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,谨慎使用,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