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谁(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是谁的诗?妙在何处)
2022-07-22 19:19 阅读: 评论:问题: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是谁的诗?妙在何处?
前言
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僧志南的《绝句》:
古木阴中系短篷,杖藜扶我过桥东。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这首诗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,有几个方面的特点。
一、诗家语的倒装
这首诗中,有三句用了诗家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法。
杖藜-扶我-过桥东。意思是:我扶-杖藜-过桥东。
沾衣-欲湿-杏花雨,意思是:杏花雨-沾衣-欲湿。
吹面-不寒-杨柳风。意思是:杨柳风-吹面-不寒。
古诗词中的倒装,有一些是为了符合格律要求,有些是为了突出装点。这种倒装往往可以在一句之中产生婉约曲折之美,因此诗人常常有意使用这种倒装手法。
二、对仗之美
绝句本身并不要求必须对仗,例如杜甫的绝句四句皆对: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有的绝句完全没有对仗: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志南的《绝句》后两句对仗:
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绝句的对仗,如果四句皆对,写不好令人感觉过于刻意,而后两句对仗,写不好的话,会让人感觉写了半首七律,没有写完。所以绝句的对仗,贵在自然,令人被诗的境界所感染,最好感觉不到对仗。
三、孤平救拗与对句救拗
1、孤平救拗
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,这首绝句是一首标准的律绝句。因此在第四句使用了孤平救拗的句法。
吹面不寒杨柳风。这个句式是 “中仄平平仄仄平“”的变格,中仄仄平平仄平。第三个字:不,仄;第五个字:杨,仄声改平声。平声的“杨’救仄声的“不”。
2、 对句救拗
沾衣欲湿杏花雨,中平仄仄仄平仄。 第5个字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字,但是用了仄声字:杏。这种句式叫做半拗体,其实可以救拗,也可以不救拗
吹面不寒杨柳风。中仄仄平平仄平。杨,这个平声字,既是孤平自救,也是救了上联“杏”的拗。
四、两个特殊的字
古木阴中系短篷,阴这个字是树荫的意思,但是在这里用“阴”而不用“荫”。 阴是平声字,荫是仄声字。例如李白的《秀华亭》:
遥望九华峰,诚然是九华。苍颜耐风雪,奇态灿云霞。
曜日凝成锦,凌霄增壁崖。何当余荫照,天造洞仙家。
何当余荫照,平平平仄仄。荫,仄声。
又如宋朝嚴粲的《宿澤心》 :
自從孤棹背鄉關,幾度麻姑夢裏山。此地不知何洞府,石間松蔭水潺潺。
石間松蔭水潺潺。仄平平仄仄平平,蔭,仄声。
另一个是“湿”:
沾衣欲湿杏花雨,平平仄仄仄平仄。
这是常见的古入声,今平声的字。
结束语
志南是南宋的一个诗僧,生平不详,传世作品也不多。《诗人玉屑》中曾经记载朱熹很赞赏志南的诗,说其诗:
清麗有餘,格力閑暇,无蔬笋气。
“蔬笋气”,宋代用来形容僧人诗作清寂的特色。
志南后来作诗感谢朱熹的推荐,《接晦庵荐志南书有作》:
上人解作风骚话,云谷书来特地夸。杨柳杏花风雨后,不知诗轴在谁家。
@老街味道
特别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,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,谨慎使用,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