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幕遮 范仲淹("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",范仲淹《苏幕遮》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)
2022-07-23 12:20 阅读: 评论: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?
说实在的,牛逼的人,干啥都牛逼!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词人、文学家,是最仗义执言的言官,是著名的改革家,是著名的军事将领,是著名的宰相。同时,在文学史上,特别是宋词的发展史上,范仲淹应该是开创了宋词的边塞词的词人,他同苏东坡、柳永一样,是宋词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。
范仲淹其实很忙,他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写词,特别是写那些磨磨唧唧红粉味道很浓的词,他也就是在实在是心中有情不得不发的时候,偶尔来个几首词,但就是这几首词,就成为了千古绝唱。
我们在赏析这首苏幕遮之前,我们可以先看看他的开边塞词新声的一首作品,然后再来看,为什么苏幕遮这首词,被称为千古绝唱!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上阕写边塞风光。塞上之秋,战地风光万物萧瑟,不同于江南的绿意满眼繁花似锦,悲凉的胡笳伴随着长河落日,颇有王维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意境。从写景来看,这首词已经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间词的窠臼,境界直白雄浑,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。
下阕抒情。范仲淹五十岁开始军旅生涯,天长日久,难免起乡关之思。即使是浊酒一杯,但是“举杯销愁愁更愁”,乡思犹如自己的影子,挥之不去。范仲淹虽有乡关之思,但是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?所以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。想到此,白发萧萧的将军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,不禁流下了热泪。范仲淹留存于世的词作不多,这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,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新声。
这是豪放风格的词,而且基本上是第一首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,具有开创的意义。
我们再来看看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中的一个片段: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是不是很伤感?是不是很有画面感?是不是还有点婉约?是不是有点生离死别的恋爱的感觉?
是的,这首曲子的开头,就是引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:
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。
黯乡魂,追旅思,夜夜除非,好梦留人睡。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。
这首词整体上的风格来说,是豪放的,但是在豪放中又有点淡淡的忧伤,在豪放中还有一点清丽,有一点心旷神怡的感觉。这来自于范仲淹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意境的采集制作能力。
这首词之所以动人,还在于他不是范仲淹一贯的风格。范仲淹是个军人,属于很硬很硬的硬汉的那种,按理说这种男人,写的词那绝对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那种,但是这首词中,倒是有一些柔软,有一些淡淡的悲伤在里面,所以说,一个大男人要是婉转起来,真是会让人莫名感动,让人受不了,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和特别之处。
此词为羁旅乡思之作,有别于柳永和秦观的小男生的离愁别恨,这首词充分展示了他心中的刚正之气。恰如清人许昂霄《词综偶评》所说,“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”。上片写秋景,所谓春女思秋士悲,秋天在文人的心里本来就透着哀愁。但范仲淹的哀愁不是闺思而是乡思。上阕纯用景色铺垫,为下阕抒情而铺张。蓝的醉人的天空,满地黄叶堆积,一江秋水远接天际,远山含黛,斜阳下芳草萋萋,好一幅塞北秋景图。
芳草在古典文学中是离别和相思的意象。李后主就有“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”的断肠之语。下阕写情,“乡魂”与“旅思”萦绕着词人,让他夜不成寐,更何况是做一场回到故园的好梦了。月明之下,倚楼远望,关山茫茫云海苍苍,哪里才是家的方向?睡也睡不着,想也不敢想,怎么办,只有以酒浇愁,但酒一下肚,立刻就化作了相思之泪喷薄而出,足见词人的思乡之苦。所以邹祇谟《远志斋词衷》中说:“范希文《苏幕遮》一阕,前段多入丽语,后段纯写柔情,遂成绝唱。”
特别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,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,谨慎使用,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!